强大的利益集团已经让中国的宏观政策动弹不得,长远而言,弊端很多:地方政府把高土地价格看做命根子;国有企业希望利率不要升;出口商强烈反对货币升值。 |
强大的利益集团已经让中国的宏观政策动弹不得,长远而言,弊端很多:地方政府把高土地价格看做命根子;国有企业希望利率不要升;出口商强烈反对货币升值。中国的宏观政策已被弱化成了心理治疗,仅靠一些口头上的表态和技术上的微调去吓唬投机者。与此同时,通货膨胀却在不断升温。除非中央政府狠下决心,做出决择,否则,在可预见的将来,中国经济将遭受一次破坏性的调整。
首先,随着制造业利润下降和支出需求增加,地方政府的财政已经对房地产业产生了依赖。曾经在20年的时间里,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。沿海省份通过培育出口导向产业而变得富足。但在过去五年,这样的经济逻辑已经变了。成本上升大肆侵蚀了制造业的利润,为了招商,大部分地方政府不得不提供补贴。房地产已经成为政府真正的收入来源。
其次,国有企业在贷款方面享有优势,这使国企快速扩张。中国的大部分银行债务是国企欠下的。居民家庭和地产商从银行借的贷款,通过地产商从政府手里买地的方式,实际最终流到了政府手里。维持极低的利率,因而已经成为保护国有部门(国有企业和政府)的国家政策。其他诸如通货膨胀等因素,则被忽略了。
第三,中国的出口商正在遭受成本上升和全球需求疲软的两面夹击。他们强烈反对人民币升值。之前,新劳动法、税率提高以及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已经令出口商满腹怨言。这些出口商仍然代表着中国制造业的半壁江山,可以影响政府政策。
中国目前的政策是对生产部门的变相补贴。以前的补贴是低工资和低资源价格。而现在,资源价格高了,工资也在不断上涨。高地价和低利率已经成为国有部门的支柱,这同时也减轻了出口部门的负担。高地价和低利率实际是对居民家庭的变相征税。从本质上说,中国人的工资是涨了点,但购房能力和利息收益却大大受损。这种情况表明,国有部门太庞大了,其效率不足,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,根本无力生存。宏观上的困境实际上反映了结构性问题。
中国目前的政策路径是货币扩张和资产通胀,短期内,这种做法阻力最小,也最舒服。资产通胀背后的主要目的,是政府可以征税。它为人们的快速致富梦想提供了温床,只要市场在上涨,这个政策就会收到欢迎。它还可以让有影响力的“内部人”玩剥削小老百姓的把戏。过去几年,中国政府一直对资产通胀有利,这决非偶然。
中国的资产泡沫增长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。住宅存量、在建工程和土地储备的价值可能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,或约100万亿元。七年前,它们的价值微不足道。北京、上海的住宅价值与GDP的比例,已经与1997年的香港差不多。租金收益也与当时的香港类似。此外,大陆还有一个独特现象,就是房屋空置,我怀疑数量在1000万至2000万间左右。
[1] [2] 下一页 |